【儀器網 時事聚焦】日前,澎湃新聞發布報道稱,我國航天科技集團近日公開了火星探測器的照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空間科學與深空探測的科學家葉培建院士表示,我國有望在明年發射火星探測器,并且計劃在我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周年之前降落火星。雖然還在規劃階段,但卻表明我國已經將火星探測計劃提上日程,如果此探測器發射成功,將對我國火星探測的進展起到標志性的意義。
“天之蒼蒼,其正色邪?”縱觀歷史長河,人類從未停止過對浩瀚宇宙的探測腳步。從我國女蝸補天和嫦娥奔月的傳說,到“天圓地方”的猜測,再到古希臘先哲亞里士多德提出的“球體說”,多個世紀以來經過無數科學家的不斷探索,人類對于自己居住的星球逐漸有了更加具體的認知,然而對于神秘莫測的宇宙星空來說,地球只是無數星辰中的滄海一粟。
1969年,美國發射阿波羅11號登月飛船,實現了人類的初次登月。雖然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后來者踏上月球和其他星球的土地,但是已經有多個國家研制出人造衛星或探測器,成功進入太空并造訪了幾個距離地球較近的星球如金星、水星及火星,為人類探索宇宙及其他星球奠定了一定的技術基礎。
近年來,人類在航天探索領域的技術不斷突破。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的數據顯示,僅2018年,共有航天發射108次,創下歷史新高。其中我國發射次數37,超越美國成為,成功將104顆衛星發射入軌。雖然我國航天技術在不斷進步,但是在月球、火星及其他星球的探測方面還遠遠落后于美國和其他國家。
開啟了火星探測技術步的是前蘇聯,其前后發射了多個火星探測器,由于技術上的失誤遭到了多次失敗,但還是取得了一些資料。1964年美國成功發射的“水手4號”探測器,是枚成功到達火星并發回相關數據的探測器。隨后美國又接連發射了多枚探測器,對火星大氣以及土壤等成分進行分析,擁有了火星探測較為豐富的資料。印度繼美國、俄羅斯和歐洲航天局之后也成功發射了火星探測器。因此我國更應該加快火星探索的進程,努力實現探測技術的創新與突破,爭取早日將探測器送上火星。
火星探測器的設計、研發及制造工程量巨大,不僅要經過大量的數據分析計算及材料試驗作為理論基礎,而且還需要組裝各類飛行控制、通訊定位,艙內生存環境控制等系統。因此探測器的生產需要多種基本儀器設備作為技術支撐,如水平儀、高度儀、轉速表等。組成探測器的各種結構和材料也要經過嚴苛的耐高溫、耐壓、耐
輻射等多項性能測試。
火星及宇宙探測是關系到人類未來命運的一項重要工程,由于我國航天事業發展起步較晚,已經落后于人。慶幸的是,這項事業的總體進度較快。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國的火星探測工程很快就會獲得新進展。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