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器網 時事聚焦】雖然人們已經逐漸接受鳥類是獸腳亞目恐龍幸存至今的后代,但大部分人印象中的恐龍依然是體長十幾米,體重近十噸的的巨無霸。目前古生物學家已經發現了很多體型較小,身長不足1米的恐龍,例如寐龍(53cm)和小馳龍(39cm)。近幾年發現的體型小的恐龍——耀龍,身長25cm,大約相當于一只鴿子。但是耀龍就是恐龍體型的極限嗎?近的發現可能會讓你大跌眼鏡。
本周的《自然》雜志上發表了一篇關于一種恐龍新物種的論文。研究人員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種以前未發現的恐龍的完整頭骨化石。這塊頭骨的尺寸比現生鳥類體型小的蜂鳥還要小一些。可以說即使將范圍擴大到包括現代鳥類的廣義恐龍,這種新恐龍依然是有史以來體型小的恐龍,也是小的古鳥類。
研究中的琥珀來自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岡谷地,這是古生物界著名的琥珀產地,發現過眾多具有重大意義的標本,例如新物種緬甸曉蛇的琥珀化石、新物種陳光琥珀鳥的琥珀化石等等。根據對該礦區的火山灰鋯石同位素測定結果,胡岡谷地的琥珀形成于約一億年前(約9900萬年)的白堊紀中期(白堊紀晚期的早期)。白堊紀是恐龍向鳥類演化的重要階段,在胡岡谷地發現本次研究中的琥珀可以說并不是偶然。
研究人員為這種新物種建立了新屬新種——眼齒鳥屬寬婭眼齒鳥,名稱來源于頭骨化石十分具有特色的眼眶和牙齒以及琥珀發現者的名字。對于琥珀化石的研究,現有的方法是利用X射線技術進行掃描,得到化石的三維結構圖像。以前文章中,我們介紹過同步
輻射硬 X 射線相襯微 CT在甕安生物群微小化石研究中的應用。而在本次研究中,研究人員運用了更先進的技術。
在上海光源(SSRF)和北京同步輻射裝置(BSRF)的支持下,研究人員制定了經過優化的硬X射線相襯CT掃描方案。通過對技術與設備的改進,研究團隊實現了高靈敏度成像、大視場且高分辨率的3D成像以及在避免物理損傷外還改進了輻射損傷的問題,實現了無損成像。終得到的具有高分辨率和高對比度的頭骨化石3D結構顯示,這種恐龍擁有巨大的眼眶、密集的牙齒以及尖銳的喙部。
眼部結構可以顯示眼齒鳥的視覺系統特征與白天型的活動模式,密集的牙齒表明眼齒鳥是肉食性動物,尖銳的喙部和巨大的眼眶并存則是研究者將其歸為古鳥類的主要原因。眼齒鳥頭骨化石的尺寸和結構為我們透露了關于這種新物種的許多信息。這些信息來自于掃面分析技術的進步。
從依靠光學顯微鏡觀察琥珀包裹物的表面到利用X射線掃描技術得到琥珀化石的三維結構,隨著技術的進步,我們從琥珀化石中獲取的信息越來越多,也更了解化石所屬的物種以及地質年代。作為可以較完好地保留下生物遺體的化石形成方式,琥珀仍然保存著現在的技術無法無損讀取的信息。只有技術進一步發展,我們才能更好地利用這些“靜止的時光”,還原地球歷史深處那逝去的時代。
參考資料來源:科普中國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