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器網 生物醫藥】阿爾茲海默癥又稱老年癡呆癥,這是一種起病隱匿的進行性發展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經臨床記錄,這種病的表現為記憶障礙、失語、失用、失認、視空間技能損害、執行功能障礙以及人格和行為改變等全面性癡呆特征,可以說,這是一種令人身心受到摧殘、失去尊嚴的疾病。多年來,科學家為了對抗這種病,一直苦苦探索,而病因卻迄今未查明。
對于阿爾茨海默病的病因說法,一直以來都沒有定數,在醫學界也存在著較大的爭議。從目前研究來看,該病的可能因素和假說多達30余種,如家族史、女性、頭部外傷、低教育水平、甲狀腺病、母育齡過高或過低、病毒感染等。雖然病因不能確定,但是可以知道,該病引起的神經元和突觸損失會導致認知障礙和癡呆,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目前,在對阿爾茨海默病的診斷上,一般都是在患者開始表現出認知能力減退癥狀后,才可進行準確的診斷。而診斷手段,主要是磁共振成像和正
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成本高昂。那么,面對這種疾病,既難以攻克又成本高昂,存在的數千萬的阿爾茲海默癥患者,醫學界就真的束手無策嗎?
其實不然,雖然目前的醫療技術無法根治老年癡呆癥,但卻可以進行早期的診斷預防。據悉,如果能夠找到可以用作該疾病預警信號的生物標記物,對疾病進行早期診斷,就可以通過藥物、鍛煉等早期干預措施阻止疾病發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為此,有許多研究人員在進行這方面的研究。而且,此前也有研究表明,阿爾茨海默病會引起視網膜的結構改變,較為明顯的是會導致視網膜頂層變薄。所以,視網膜則被認為是能提供這種生物標記的一個研究目標。5月18日,據科技日報了解到,美國杜克大學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的成像技術,能夠檢測視網膜各層的厚度和紋理。他們在《科學報告》雜志線上版發表的研究報告中稱,視網膜紋理可以提供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生物標記,而其開發的成像技術則可幫助發現這一預警信號。
據了解,這種新的成像技術是一種多模式相干成像技術,將光學相干斷層掃描與角分辨低相干干涉法結合起來。他們的研究數據表明,視網膜紋理結構的變化具有作為阿爾茨海默病早期生物標記的潛力,而其所開發的組合
成像系統提供了獨特的分析功能,會讓病理視網膜的檢測更簡單直接。
目前,盡管阿爾茨默海病的病因仍然不明確,也存在著那么多的說法,但是,患上這種病的人數不容小覷。作為一種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阿爾茨海默病在目前少之又少的治療方法中,能夠斷定有效的,便是早治療。令人欣慰的是,研究者們從未放棄過對這種病的研究,領域內也不斷進行著大大小小的技術突破,這讓患者家庭有越來越多的希望。
此番,新成像技術助力發現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生物標記,帶來了進行早期干預的機會,這無疑對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患者意義重大。眼下,生物醫學成像在臨床方面的的應用愈發廣泛和成熟,各種各樣成像設備,如X光、計算機輔助斷層攝影、超聲波等,都被用于生物醫學成像技術領域。相信未來,在科技與醫療的融合發展下,人們不再懼怕病魔。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