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器網 時事聚焦】作為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材料之一,
塑料在帶給人們便利的同時,也對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被稱為“白色污染”的塑料垃圾污染已經成為地球環境面臨的艱巨挑戰。我國為治理白色污染一直在大力推行“限塑令,并鼓勵使用可降解塑料。然而塑料帶來的危害卻遠不止白色污染。
近日,小編了解到,在沖繩,研究人員使用光鑷技術和顯微拉曼技術來分析收集到的粒子。這兩項技術的結合也是該研究的創新之一。在此前其他研究中,研究人員可能需要光鑷技術使用激光將粒子固定在液體中,而顯微拉曼技術識別每個粒子的獨特分子指紋。這使得研究人員能夠準確地觀察存在的各種物質,包括有機材料,微量
金屬,聚乙烯或聚苯乙烯等。
據悉,研究人員在所有樣本中都發現了塑料,其中75%以上的塑料是由聚乙烯制成的。在研究人員在所有樣本中都發現了塑料,其中75%以上的塑料是由聚乙烯制成的。
另外,在本月的一項研究中。研究小組調查了四種貽貝物種所含的塑料顆粒,這些貽貝有的捕捉于海洋,有的則來自不同國家的超市、菜市場。結果顯示,分析的所有
樣品均包含塑料微粒,總共檢測到了9種不同類型的塑料,其中聚丙烯(PP)和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為常見,這兩種材質被人類廣泛使用。
根據研究,一克貽貝肉中含有0.13至2.45微米塑料顆粒。來自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貽貝樣品污染嚴重。這項研究表明,人類的某些食物已經受到了微型塑料物的污染。
那么,塑料鑒別都有哪些儀器儀表來助力呢?目前,常用的微塑料鑒別技術是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和拉曼光譜。但是兩者在檢查過程只能對單獨的粒子進行分析,并且在進行光譜分析之前還需要在視覺上識別可疑微塑料粒子。而環境樣品中微塑料的研究需要分析大量微粒,這導致檢測需要消耗大量時間。
高光譜成像技術將傳統的二維 RGB 圖像與光譜技術相結合,通過將圖像上每個空間像素點的光譜特性與對應的空間信息聯系,來確定每個像素點所代表物質的化學性質,從而完成對不同樣品的詳細檢測分類。與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和拉曼光譜相比,高光譜成像技術可以同時對大量的樣品進行光譜分析,極大提高了檢測效率,并且可以獲得微塑料的大小、形狀和豐度等其他信息。
此外,還可以利用生物學檢測技術,其主要包括免疫測定法與生物傳感器檢測法。免疫測定法基于抗原和抗體的特異性結合性質,可廣泛用于水中多種內分泌干擾物質監測。生物傳感器檢測法則是利用固定化的生物敏感材料與目標分析物的特異性反應進行檢測。與化學分析方法相比,生物學分析方法更快速、成本更低、便攜性也更高,但是在檢測方面的應用還不夠成熟,大范圍推廣應用仍然需要大量研究工作。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高科技產品也運用到監測塑料環境污染中,有望與無人機或高分辨率衛星聯用,實現對海洋塑料垃圾的監測。
后,小編想說,就是因為我們每個人對塑料的肆意使用,才造就了越來越多的“白色垃圾”。想對塑料“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的這一想法并不現實,解決白色污染問題,只有結合先進科學技術和人們的共同努力才是可行之道。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