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文化”是民族的血脈,那么“發展”就是國家的支柱,無論是經濟還是科研,從農業到工業,各個產業的發展為國家建設、民族自強提供了重要動力源。而提到發展就很難不提“創新”,作為一直以來我國重點強調的任務,“創新”決定了“發展”的速度,強調“創新”實際上就是在強調核心技術的積累,更直白的說法就是把握知識產權。
許多人覺得中國創新實力弱,這其實是個誤區,僅從創新實力來說我國并不弱,甚至在全球范圍內還能掌握一定的話語權。這一點可以從專利數量上窺見一斑。根據國務院1月16日公布的數據,截至2023年底,我國國內發明專利擁有量已經達到401.5萬件,成為世界上首個國內有效發明專利數量突破400萬件的國家。不僅如此,在這些發明專利中,高價值發明專利占比高達4成以上,換言之,我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知識產權大國,持續為全球創新發展貢獻重要力量。
“超400萬”這個聽起來匪夷所思的數字實際上是40年來專利制度穩定實施并不斷完善的結果,但即便如此,數量上的成功之后我們或許面臨的依舊是質量上的挑戰。
當然這并非否認我國專利擁有量上的成功。事實上,在這超400萬項方面專利中,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有效專利數量就達到116.6萬件,并且大部分專利的提供者都是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僅從這兩點來看,我國目前擁有的專利在實用性以及前瞻性上就具備很大的優勢。
此外從短期成果來看,大量的高價值專利也推動了產業經濟的發展,長三角、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這幾個專利集中地區的科創實力也因此不斷提升,新專利的出現也充分帶動了這些地區的科研工作發展。
但是這些其實許多是“從0到1”的過程,而后續“由1到多”的過程卻依舊需要我們努力。這部分即包括了如何將國內專利運用到產品中,并且縮減成本,讓大眾享受到專利的優勢;如何用專利實現技術替代,打破高精尖領域國外技術的壟斷;如何讓專利產品走向世界,讓世界知道中國創造。
不過這些“質量”挑戰應該也不是問題,因為客觀來說“從0到1”的過程比“由1到多”困難許多,而我國也已經在努力實現成果轉化并且積極輸出專利。在知識產權這塊,我們也在堅持用實力說話。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