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器網 時事聚焦】2020年年末,嫦娥五號返回器順利著陸,除了帶回了月球的土壤之外,還有一批帶到太空中進行
航天育種的水稻種子。這批種子來自華南農業大學國家植物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回到地球后,經過幾天的培育,部分水稻種子已經發芽,科研人員正在準備進行下一步研究。
農作物品種培育是提高糧食質量和產量的重要方式,對于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有著重要意義。品種培育的本質是針對能夠表現出優良性狀的基因進行定向操作,使其能夠穩定遺傳或者組合到一起。傳統培育方式是在自然發生的基因突變中尋找合適的基因。隨著科技的進步和遺傳學等相關學科的發展,我們已經能夠實現人工誘導變異,甚至進行分子設計育種和轉基因育種。航天育種就是在航天技術發展之后,利用宇宙環境誘導作物種子發生突變以創造新種質的育種技術。
空間環境中充斥著來自多種
輻射源的復雜高能射線,輻射劑量率和總劑量較低,但穿透性和電離能力很強,長期暴露在這種環境中可以產生效果顯著的誘變效應。自1987年首次開展衛星搭載開展空間誘變實驗以來,我國在航天育種上取得了許多成就。在2018年,我國經國家級和省級審定的航天育種新品種就已經超過200個。
水稻是我國航天育種研究開展早、研究成果顯著的作物。與之前的航天育種相比,本次嫦娥五號搭載著水稻種子在空間中的時間更長,遇到的空間環境更復雜,這意味著這批種子將產生更強烈的遺傳效應,而且嫦娥五號的路線主要在近月軌道,可以為航天育種研究提供新的數據。
這批水稻發芽成長之后,科研人員將深入分析水稻基因的變化并從抗病蟲害、產量、品質、耐逆性等多個方面篩選優良基因,培育新的水稻品種。育種過程重要的環節是對突變基因的研究。研究人員不僅需要檢測水稻基因發生的變異,還需要研究變異與水稻性狀改變之間的對應關系,篩選出符合要求的突變體。
航天育種常用的檢測技術是高分辨率熔解曲線技術(HRM)。作為一種DNA多態性檢測技術,HRM不需要等水稻生長成熟表現出性狀,在實驗室苗期就可以中檢測出功能基因,選出符合育種目標的材料,提高育種效率。還有定向誘導基因組局部突變(TILLING),它將誘變、PCR技術和高通量突變檢測技術相結合,也可以用于誘變檢測。在航天育種研究中也需要使用多種生物學儀器,如熒光定量PCR儀、DNA遺傳分析系統、
化學發光凝膠成像系統、核酸濃度測定儀、酶標儀等。
航天育種研究的進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突變基因的檢測分析技術的發展。與其他育種技術相比,航天育種可以創造出更多的罕見變異作為種質,從而為農作物的遺傳改良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但是少見的突變也加大了研究的難度,為了提高選擇效率,同時實現基因組的定向選擇,我們還需要繼續研發高通量鑒定技術。同時也需要深入研究空間環境誘發變異的原理,嘗試在地球上模擬。
航空育種已經為我國的糧食生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嫦娥五號帶回的種子將帶來新的驚喜。但我們要走的路還很長,保障糧食安全依然任重道遠。
資料來源:科技日報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匿名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